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制約外貿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問題依然突出。如何推動我國外貿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為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還應做出哪些努力?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支陸遜談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支陸遜表示,在裝備制造業里面,目前有56個企業已經進入了全球500強??傮w來看,盡管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比較優勢在弱化,但是我們還是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中國的外貿還是處在戰略機遇期,支陸遜認為,我們的優勢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對外貿易的發展,為推動外貿穩定發展和轉方式、調結構,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加快實施,自貿區建設步伐加快,為外貿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第二,我國工業體系是比較完整的,特別是具有較強的配套能力,綜合比較優勢依然比較明顯。如中國的大型成套設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價格、性能、周期以及融資等綜合優勢。以高鐵為例,我們跟國外相比較,我們的高鐵交貨周期大概是別人的一半,交貨工期短,這也是很大的優勢。
支陸遜說,我們的質量是接近國外先進水平或能夠同臺競爭的。我們的工業和發達國家是互補的,我們和發展中國家的配套能力和工業體系也是一種互補關系,這種格局決定了中國產品的國際需求在一定時期還是存在的。
還有就是企業經過30多年的國際市場打拼,中國已經涌現了一批跨國公司的雛形或者說培育了一批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經營能力的企業家。我這里有一組數據,在裝備制造業里面,目前有56個企業,包括華為、中興,已經進入了全球500強。同時,中國的民營企業也是高速增長。總體來看,盡管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比較優勢在弱化,但是我們還是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